憲法法庭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但不影響網頁內容陳述,如開啟JavaScript,可得到視覺與特效的最佳瀏覽
列印功能:請按下ctrl+P開啟列印視窗,或由工具列中選擇列印功能
如需要選擇字級大小,請按鍵盤上的Ctrl鍵+ (+)鍵放大/(-)鍵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如需要回到上一頁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 Alt+左方向鍵(←)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網站導覽
司法院及所屬機關清單
司法院
最高法院
最高行政法院
懲戒法院
法官學院
臺灣高等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福建高等法院金門分院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臺灣南投地方法院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臺灣臺東地方法院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臺灣宜蘭地方法院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
臺灣澎湖地方法院
福建金門地方法院
福建連江地方法院
fb
youtube
關鍵字
搜尋
清除
熱門關鍵字:
不受理決議
裁定
判決
審查程序
行政程序
言詞辯論及說明會
close
關於憲法法庭
組織
沿革
現任大法官
歷任大法官
任命與任期
職權
認識憲法法庭
大事紀要
審理程序
憲法訴訟制度概述
聲請類型
法規範憲法審查
人民聲請法規範憲法審查及裁判憲法審查
機關爭議案件
地方自治保障案件
總統、副總統彈劾案件
政黨違憲解散案件
統一法律及命令案件
審理程序
常見問答及指引
常見問答
聲請擔任法庭之友指引
無資力人聲請憲法法庭選任訴訟代理人指引
審理中案件聲請閱卷指引
案件終結後卷宗閱覽之聲請程序
聲請旁聽憲法法庭注意事項
訴訟聲請
聲請指引
聲請注意事項及自我檢核
書狀規則
書狀格式
書狀範例
電子訴訟平台
司法院電子訴訟文書(含線上起訴)服務平台(憲法訴訟)
解釋及裁判
裁判
判決
實體裁定
程序裁定
解釋及不受理決議
解釋
不受理決議
終結案件查詢
裁判公告
系統說明
查詢服務
當事人案件進度查詢
行言詞辯論或說明會之案件資訊
言詞辯論案件庭期表
審理中之言詞辯論或說明會案件
曾行言詞辯論或說明會,裁判已宣示或公告之案件
公開書狀案件
公開書狀之案件全覽表
公開書狀之案件列表(尚未受理)
公開書狀之案件列表(已受理)
公開書狀之案件列表(已結案)
法庭之友
公開書狀未滿2個月
另經憲法法庭公告
相關法令
法令查詢
統計
憲法法庭統計年報
案件收結統計月報
公務統計報表查詢
訴訟新制前各年度統計報表
統計圖表
統計專案分析及通報
出版品
憲法法庭裁判彙編/大法官解釋彙編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
其他出版品
引用兩公約之大法官解釋及憲法法庭裁判
新聞及公告
全部公告
新聞稿
案件訊息
公示送達
徵人啟事
憲法法庭相關資訊
111年1月4日前公告
新聞稿
解釋快訊
不受理決議快訊
案件訊息
一般公告
107年前公告
交流活動
各國憲法法院網站
國際法學交流
專題演講
學術研討會
活動訊息
研討會資料
參觀憲法法庭
網路報名系統
影音專區
全部影音
說明會
準備程序
言詞辯論
宣判
記者會
會議及演講
其他
公開書狀案件
首頁
>
查詢服務
>
公開書狀案件
>
公開書狀之案件列表(已結案)
109年度憲二字第113號
EN
異常排除說明
檢索操作手冊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line
plurk
twitter
列印
:::
案號
受理日期
聲請人
案由
書狀
主案
:::
案號
109年度憲二字第113號
受理日期
2022-11-28
聲請人
林郁紋
案由
為誣告等案件,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4年度上訴字第714號刑事判決有關加重誹謗罪部分之確定判決,所適用之刑法第310條及司法院釋字第509號解釋,有牴觸人身自由、言論自由、比例原則、法律明確性原則、平等原則及恣意禁止原則等之疑義,聲請解釋案。
案件公告
書狀
聲請人聲請書、補充聲請書
林郁紋1090326解釋憲法聲請書
林郁紋1120301憲法法庭言詞辯論意旨書
言詞辯論
言詞辯論影音
說明會
說明會影音
宣示判決影音
主案
110年度憲二字第247號(朱長生)
{"news":[],"pub_news":"","oral_debate_video":"","briefing_session_video":"","declare_judgment_video":"","atts":[{"doc_att_id":399738,"doc_id":345337,"doc_att_group":"openAtt1","doc_att_type":3,"doc_att_title":"林郁紋1090326解釋憲法聲請書","doc_att_content":"/uploads/docAtt/19186922-b622-42a0-b690-a15445221f5b.pdf","doc_att_content_real":"林郁紋1090326解釋憲法聲請書.pdf","doc_att_sort":0,"doc_att_size":null,"doc_att_note":null,"doc_att_txt":"","doc_att_category":1},{"doc_att_id":399739,"doc_id":345337,"doc_att_group":"openAtt1","doc_att_type":3,"doc_att_title":"林郁紋1120301憲法法庭言詞辯論意旨書","doc_att_content":"/uploads/docAtt/406eeff7-92ac-4a7f-a1c3-4f80118e35af.pdf","doc_att_content_real":"林郁紋1120301憲法法庭言詞辯論意旨書.pdf","doc_att_sort":1,"doc_att_size":null,"doc_att_note":null,"doc_att_txt":"憲法法庭言詞辯論意旨書案號109年度憲二字第113號聲請人林郁紋聲請代理人蘇靜雅律師為聲請解釋之憲法法庭言詞辯論程序依法提出言詞辯論意旨書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一請求宣告刑法第310條與憲法第8條第11條第23條規定之意旨不符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09號解釋在此範圍內應予變更二請求宣告對於所指謫傳述之內容明知其不實時始能以刑法第310條予以處罰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09號解釋在此範圍內應予變更三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09號變更後應諭知聲請人救濟途徑事實上與法律上之陳述壹刑法第310條與釋字第509號解釋確實侵害憲法第11條言論自由及第8條正當程序法律原則即明確性原則分敘如下一按憲法第8條第1項所揭示之正當法律程序保障原則所衍生之實質正當程序原則一般認為包含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明確原則罪刑相當原則無罪推定原則罪疑利益歸被告原則被告不自證己罪之特權1等原則在內而刑法第310條誹謗罪之規定及論及誹謗罪能否成立之釋字第509號皆涉及拘束人民身體自由則構成要件及適用原則是否明確均應受到較為嚴格之審查二並且釋字第509號對於刑法第310條第3項能證明其為真實導向以是否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為認定然而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為非常不明確之觀點導致司法實務對於誹謗罪的判斷標準雜亂不一有判決採真實惡意原則之觀點有判決採合理查證義務之觀點但是需要查證到何程度查證義務高低標準均不同也有以言論散佈力影響力高低來要求查證義務程度三如此在相同類型的案件苟遇到不同之法官可能會以不同程度查證義務導致結果認定不同有的有罪有的無罪有的還一審無罪二審判有罪相反情形同有之形同人民就像是要擲筊一樣看可否遇到與自己相同觀點的法官來拚搏無罪足見刑法第310條第3項與釋字第509號解釋均有違反法律明確性原則四再者釋字第509號解釋所提出之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過於寬泛浮動已經違反罪刑法定原則法律明確性原則換言之怎樣的事實與條件可得符合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具有非常大的解釋與裁2量空間實務間認定適用不一同有本件憲法訴訟之鑑定專家許家馨研究員所提出之諮詢意見書第21頁可稽五又許家馨研究員先前提出之文章民刑誹謗二元體系之形成與分析-以故意過失為中心的實證研究一文中提出在釋字第509號解釋公布的十年間高等法院就刑事誹謗案件故意過失程度之判準頁179到180內容上可見實務上就合理查證義務確實有極寬鬆寬鬆中等嚴格等不同強度標準刑事實務上固呈現日趨寬鬆避免以刑法入罪之走勢但確實仍有少數案件被法院以嚴格要件檢驗更可見實務上之審查強度確實浮動的缺失而使誹謗罪之構成要件欠缺可預見性違反法律明確性原則貳刑法第310條與釋字第509號解釋確實侵害憲法第11條言論自由及第23條比例原則分敘如下一首按查民法第195條第1項後段規定其名譽被侵害者並得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所稱之適當處分應不包括法院以判決命加害人道歉之情形始符憲法保障人民言論自由及思想自由之意旨司法院釋字第656號解釋於此範圍內應予變更等語憲法法庭著有111年度憲判字第2號判決意旨可稽二則觀櫫憲法法庭認為以民事判決強制人民道歉確實3侵害人民受憲法第11條保障之言論自由而違憲相比於刑法第310條是直接以刑罰方式干預人民發表自由言論更當然是侵害憲法第11條之言論自由三再者如鑑定專家徐育安教授就本案提出之諮詢意見書中指出釋字第509號解釋更進一步針對誹謗罪之合憲性問題指出刑法第三百十條第一項及第二項誹謗罪即係保護個人法益而設為防止妨礙他人之自由權利所必要符合憲法第二十三條規定之意旨依此本號解釋從一開始即認為誹謗罪符合比例原則之要求故並非違憲之法律規定不過如此簡短的論述僅僅係對於誹謗罪之規範目的有所闡明而已從比例原則來看僅止於合目的性審查的開端並未完成此部分之檢視更遑論對於比例原則之其他子原則進行確實之審視誠屬可惜參見第4頁可見釋字第509號對於刑法第310條是否完全合乎比例原則根本未進行充分考慮過於簡略四又徐育安教授同指出略以刑法第310條第3項之真實性條款在釋字第509號解釋中認為行為人無庸擔負證明真實之責任但又與對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之文義顯然有所齟齬等語同見第4頁與第5頁則可知就是刑法第310條第三項之文義模糊更與被告不自證己罪原則相違背實務上乃發展出不同標準釋字第509號乃定論為有相當理4由確信其為真實可是仍然與文義不符這就是為何聲請人認為刑法第310條有違憲之問題如果一個構成要件不夠明確也不符合比例原則之條文需要動用到無數實務無數大法官釋字為其開通條路只為了要處罰一個真正故意的行為人根本係過於浪費司法資源人民無法預見是否該等行為就是違反誹謗罪動輒得咎難道就是人民要的刑法條文嗎五尤其徐育安教授再度指出略以在涉及私德之言論此部分不論內容是否屬實皆在處罰之列當有進一步檢討之空間因為此部分在刑法保護秘密罪章已經設有規範以及亦可以藉由其他民事賠償訴訟予以規範因此必要性需要商榷同見第7頁六承上刑法第310條之立法目的為保護個人名譽與隱私之法益但要非特別重要公益在比例原則第一個層次無法通過以及以刑法處罰是否為最小侵害手段亦有可疑之處乃以網路言論為例受侵害者最希望的是趕快將不實言論盡快下架避免更多的人看到這才是保護名譽的最有效手段相較於刑罰則當然為侵害更小的手段而針對已經存在的言論而名譽受損之受害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以及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更可達到回復名譽之效果現在正是時候來正面考慮刑法第310條真的有合乎較小侵害手段之原則嗎5七何況法務部就本案提出之地方檢察署辦理刑案第310條案件統計中可見從101年到110年偵查起訴後到判定有罪大概落在4成到5成中間而這4成到5成間有罪之行為人以110年為例有罪的426人中61人被判處6個月以下的有期徒刑309人的被判拘役55個人被判罰金均在在可證及呼應上開許家馨研究員所指刑事實務上呈現日趨寬鬆避免以刑法入罪之走勢即法官會避免以刑法第310條將行為人入罪即使入罪了刑度也相當輕微如此刑法第310條存在及保護名譽隱私的目的根本通不過第一關之合目的性也確實非侵害最小的手段當屬違反必比例原則而違憲甚明八因此刑罰對於言論發表者之言論自由的箝制已經過度且不合現下時宜對於言論發表者之侵害更屬過度如以刑法第310條所導致之損害已經大於所欲維護之利益明顯失衡在合憲性審查的狹義比例原則上當然同樣無法通過審查參對於誹謗罪除罪化可能衍生之疑慮回應如下一法務部提出意見書舉出釋字第509號解釋理由書中一旦妨害他人名譽均得以金錢賠償而了卻責任豈非享有財富者即得任意誹謗他人名譽自非憲法保障人民權利之本意文字認為不應該除罪化云云二然而在回復名譽之手段上民法除了規範侵權行為6金錢賠償外還可以用適當處分來回復名譽以及網路上言論則以快速下架方式避免傳播均係相較於刑罰更可達到回復名譽之效果三再者法務部及許家馨研究員均有提出不負責任之假訊息傳布爆料文化謠言政治等應該需要有力的法制加以規範並發展出客觀的行為標準等語參見許家馨研究員專家諮詢意見書第19頁然而網路言論具有即時性及匿名性跟一般言論所造成之誹謗或是跟蹤騷擾無法相提並論更不可以硬要以同一部法律規範相同約束之因此我國才會有討論網路霸凌專法的必要性等相關探討目的即在於落實對於被害人之保障四又以刑事立法或是以現在爭議中的刑法第310條加以規範所有的網路霸凌假訊息爆料文化謠言政治更會造成判斷標準不一於法律上也始終難以明確定義要非符合法律明確性要求五承上在防治假訊息的必要性上重點在於對於公益的影響而刑法第310條是考量到個人名譽以及隱私當無法相提並論以及行政院目前針對災害防救法糧食管理法農產品市場交易法傳染病防治法多部法規都有研擬新增或修正現行有關傳播謠言或不實訊息罪的相關罰責目的在於處罰干擾民眾生活與社會秩序嚴重傷害社會安定之情7形六是以就網路霸凌現在已經有制定專法之討論及趨勢就假訊息爆料文化謠言政治其實是關於公益即對於國家社會公共利益所生負面影響該等不實訊息應嘗試立專法管理如此也不會有誹謗罪除罪化後導致上開網路霸凌假訊息爆料文化及謠言政治無法可管七最終仍是應該要回到刑法第310條及釋字第509號所要處理保障言論自由之範圍當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2號已經揭示以民事判決命加害人道歉等情為違反憲法第11條保障之言論自由則又怎麼可以以侵害程度更高之刑法第310條文等文字拘束人民自由表述的言論自由當屬違憲肆若鈞院認為刑法第310條要未違憲仍應宣告刑法第310條誹謗罪之適用應採取直接故意即對於所指謫傳述之內容明知不實時始能以刑法第310條加以處罰分敘如下一首先在現行誹謗罪之成立與否是考量被告若能證明時可以排除犯罪之成立否則就要擔負刑事責任變相是讓被告承擔真實性無法證明之風險二並且參諸徐育安教授之專家意見書中指出參見第9頁釋字第509號理由書及協同意見書對於所謂合理確信之所以不罰之實質理由為合均未有確切之論述確實需要補充解釋8三再者徐育安教授同指出真實性條款到底是屬於構成要件阻卻性違法還是阻卻罪責要件不論是實務或係學說都眾說紛紜損及法安定性刑法第310條之處罰應著重於行為人對於事件所具有之主觀認知上當行為人根本毫無查證即屬於重大疏失或係刻意未予查證者才以刑法第310條處罰之參見第14頁四又許家馨研究員於專家意見書中指出行為人應該在明知所言不實直接故意或者出於無視真假高度輕率未必故意時始負刑事責任等語參見第21頁聲請人實表非常贊同在考量避免動輒入罪刑法第310條該條文應做非常具體明確文字之限縮而可使人民具有可預見性五承上蘇慧婕副教授於專家意見書中指出應以誹謗言論在具體個案中的策略價值即名譽權保障取向的法律解釋在涉及公眾人物且涉及公眾事務應採取嚴格限縮解釋只有在具備真正惡意的行為人才具有刑事責任等語參見第22頁聲請人亦表贊同應該將刑事責任付諸文字具體明確化才不會有實務認定不一眾說紛紜之困擾六綜上從釋字第509號解釋至今時空背景已經有所不同苟認為刑法第310條合憲仍應予以補充解釋即進一步嚴格限縮解釋刑法第310條在於行為人對於9所指謫傳述之內容明知其不實之情形始合致構成要件伍綜上所述刑法第310條誹謗罪與釋字第509號確實箝制言論自由且違反法律明確性與比例原則誹謗罪所要保護之名譽及個人隱私法益實可有民事賠償適當處分以及其他比如盡快下架誹謗言論的管道可用確實需要重新審視檢討同懇請憲法法庭於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09號變更後應諭知聲請人救濟途徑以維護聲請人權益此致憲法法庭公鑒中華民國112年3月1日聲請人林郁紋聲請代理人蘇靜雅律師10","doc_att_category":1}],"videos":[]}
回到頁首
判決
公開書狀
言詞辯論或說明會
終結案件查詢
法令查詢
平台服務
智慧客服
關鍵字
搜尋
中文版
English
關於憲法法庭
組織
沿革
現任大法官
歷任大法官
任命與任期
職權
認識憲法法庭
大事紀要
審理程序
憲法訴訟制度概述
聲請類型
法規範憲法審查
人民聲請法規範憲法審查及裁判憲法審查
機關爭議案件
地方自治保障案件
總統、副總統彈劾案件
政黨違憲解散案件
統一法律及命令案件
審理程序
常見問答及指引
常見問答
聲請擔任法庭之友指引
無資力人聲請憲法法庭選任訴訟代理人指引
審理中案件聲請閱卷指引
案件終結後卷宗閱覽之聲請程序
聲請旁聽憲法法庭注意事項
訴訟聲請
聲請指引
聲請注意事項及自我檢核
書狀規則
書狀格式
書狀範例
電子訴訟平台
司法院電子訴訟文書(含線上起訴)服務平台(憲法訴訟)
解釋及裁判
裁判
判決
實體裁定
程序裁定
程序裁定案件列表
憲法法庭裁定
不受理裁定
其他裁定
審查庭裁定
不受理裁定
其他裁定
解釋及不受理決議
解釋
不受理決議
終結案件查詢
裁判公告
系統說明
查詢服務
當事人案件進度查詢
行言詞辯論或說明會之案件資訊
言詞辯論案件庭期表
審理中之言詞辯論或說明會案件
曾行言詞辯論或說明會,裁判已宣示或公告之案件
公開書狀案件
公開書狀之案件全覽表
公開書狀之案件列表(尚未受理)
公開書狀之案件列表(已受理)
公開書狀之案件列表(已結案)
法庭之友
公開書狀未滿2個月
另經憲法法庭公告
相關法令
法令查詢
統計
憲法法庭統計年報
案件收結統計月報
民國114年(2025)
民國113年(2024)
民國112年(2023)
民國111年(2022)
公務統計報表查詢
民國114年(2025)
民國113年(2024)
民國112年(2023)
民國111年(2022)
訴訟新制前各年度統計報表
統計年報
統計月報
民國110年(2021)
民國109年(2020)
民國108年(2019)
民國107年(2018)
民國106年(2017)
民國105年(2016)
民國104年(2015)
民國103年(2014)
民國102年(2013)
民國101年(2012)
民國100年(2011)
民國99年(2010)
其他各式統計報表
統計圖表
統計專案分析及通報
出版品
憲法法庭裁判彙編/大法官解釋彙編
憲法法庭裁判彙編/大法官解釋彙編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中譯版索引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
其他出版品
引用兩公約之大法官解釋及憲法法庭裁判
新聞及公告
全部公告
新聞稿
案件訊息
公示送達
徵人啟事
憲法法庭相關資訊
111年1月4日前公告
新聞稿
解釋快訊
不受理決議快訊
案件訊息
一般公告
107年前公告
交流活動
各國憲法法院網站
國際法學交流
專題演講
學術研討會
活動訊息
研討會資料
參觀憲法法庭
網路報名系統
影音專區
全部影音
說明會
準備程序
言詞辯論
宣判
記者會
會議及演講
其他
回首頁
網站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