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法庭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11年1月4日前公告

:::
新聞公告
:::
司法院新聞稿
 司法院大法官於九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舉行之第一二二四次會議中,就夏允方為退學事件,認行政法院八十八年度判字第三四九0號判決,有牴觸憲法之疑義,聲請解釋案,作成釋字第五六三號解釋。
  解釋文
 憲法第十一條之講學自由賦予大學教學、研究與學習之自由,並於直接關涉教學、研究之學術事項,享有自治權。國家對於大學之監督,依憲法第一百六十二條規定,應以法律為之,惟仍應符合大學自治之原則。是立法機關不得任意以法律強制大學設置特定之單位,致侵害大學之內部組織自主權;行政機關亦不得以命令干預大學教學之內容及課程之訂定,而妨礙教學、研究之自由,立法及行政措施之規範密度,於大學自治範圍內,均應受適度之限制(參照本院釋字第三八0號及第四五0號解釋)。
 碩士學位之頒授依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四月二十七日修正公布之學位授予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於研究生「完成碩士學位應修課程,提出論文,經碩士學位考試委員會考試通過」後,始得為之,此乃國家本於對大學之監督所為學位授予之基本規定。大學自治既受憲法制度性保障,則大學為確保學位之授予具備一定之水準,自得於合理及必要之範圍內,訂定有關取得學位之資格條件。國立政治大學於八十五年六月十四日訂定之國立政治大學研究生學位考試要點規定,各系所得自訂碩士班研究生於提出論文前先行通過資格考核(第二點第一項),該校民族學系並訂定該系碩士候選人資格考試要點,辦理碩士候選人學科考試,此項資格考試之訂定,未逾越大學自治之範疇,不生憲法第二十三條之適用問題。
 大學學生退學之有關事項,八十三年一月五日修正公布之大學法未設明文。為維持學術品質,健全學生人格發展,大學有考核學生學業與品行之權責,其依規定程序訂定有關章則,使成績未符一定標準或品行有重大偏差之學生予以退學處分,亦屬大學自治之範疇;立法機關對有關全國性之大學教育事項,固得制定法律予以適度之規範,惟大學於合理範圍內仍享有自主權。國立政治大學暨同校民族學系前開要點規定,民族學系碩士候選人兩次未通過學科考試者以退學論處,係就該校之自治事項所為之規定,與前開憲法意旨並無違背。大學對學生所為退學之處分行為,關係學生權益甚鉅,有關章則之訂定及執行自應遵守正當程序,其內容並應合理妥適,乃屬當然。
   解釋理由書
 大學自治為憲法第十一條講學自由之保障範圍,大學對於教學、研究與學習之學術事項,諸如內部組織、課程設計、研究內容、學力評鑑、考試規則及畢業條件等,均享有自治權。國家依憲法第一百六十二條對大學所為之監督,應以法律為之,並應符合大學自治之原則,俾大學得免受不當之干預,進而發展特色,實現創發知識、作育英才之大學宗旨。是立法機關不得任意以法律強制大學設置特定之單位,致侵害大學之內部組織自主權,行政機關亦不得以命令干預大學教學之內容及課程之訂定,而妨礙教學、研究之自由,立法及行政措施之規範密度,於大學自治範圍內,均應受適度之限制,教育主管機關對大學之運作亦僅屬於適法性監督之地位(參照本院釋字第三八0號及第四五0號解釋)。
 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大學法第一條第一項)。大學作為教育機構並肩負發展國民道德、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之任務(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及教育基本法第二條第二項參照)。八十三年一月五日修正公布之大學法關於大學學生之退學事項未設明文,惟為實現大學教育之宗旨,有關學生之學業成績及品行表現,大學有考核之權責,其依規定程序訂定章則,使成績未符一定標準或品行有重大偏差之學生予以退學處分,屬大學自治之範疇;立法機關對有關全國性之大學教育事項,固得制定法律予以適度之規範,惟大學於合理範圍內仍享有自主權。國立政治大學暨同校民族學系前開要點規定,民族學系碩士候選人兩次未通過學科考試者以退學論處,係就該校之自治事項所為之規定,與前開憲法意旨並無違背。
 有關碩士學位之頒授,七十二年五月六日修正公布之學位授予法規定,研究生須「修業二年以上,並完成碩士學位應修課程及論文,經考核成績及格者,得由該所提出為碩士學位候選人」(第四條第一項),「碩士學位候選人考試通過,經教育部覆核無異者」,由大學授予碩士學位(同條第二項)。上開規定於八十三年四月二十七日修正為「大學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完成碩士學位應修課程,提出論文,經碩士學位考試委員會考試通過者,授予碩士學位」(第六條第一項),其意旨係免除教育部之覆核程序,提高大學頒授學位之自主權,因而僅就學位之授予為基本之規定。該條文雖刪除「經考核成績及格者」並將「碩士學位候選人考試通過」修正為「經碩士學位考試委員會考試通過者」,惟大學自治既受憲法制度性保障,則大學為確保學位之授予具備一定之水準,自得於合理及必要之範圍內,訂定有關取得學位之資格條件。前開大學法第二十五條第二項規定:「碩士班、博士班研究生修業期滿,經考核成績合格,由大學分別授予碩士、博士學位」,亦同此意旨。國立政治大學校務會議於八十五年六月十四日通過之國立政治大學研究生學位考試要點規定,各系所得自訂碩士班研究生於提出論文前先行通過資格考核(第二點第一項),該校民族學系並於八十五年九月十九日修訂該系碩士候選人資格考試要點,辦理碩士候選人學科考試,此項資格考試要點之訂定,未逾越大學自治之範疇,不生憲法第二十三條之適用問題。
 學生之學習權及受教育權,國家應予保障(教育基本法第八條第二項)。大學對學生所為退學或類此之處分,足以改變其學生身分及受教育之權利,關係學生權益甚鉅(本院釋字第三八二號解釋參照)。大學依其章則對學生施以退學處分者,有關退學事由及相關內容之規定自應合理妥適,其訂定及執行並應踐履正當程序。大學法第十七條第一項:「大學為增進教育效果,應由經選舉產生之學生代表出席校務會議,並出席與其學業、生活及訂定獎懲有關規章之會議。」同條第二項:「大學應保障並輔導學生成立自治團體,處理學生在校學習、生活與權益有關事項;並建立學生申訴制度,以保障學生權益」,係有關章則訂定及學生申訴之規定,大學自應遵行,乃屬當然。


 該次會議由司法院翁院長岳生擔任主席,大法官王和雄、劉鐵錚、蘇俊雄、賴英照、謝在全、曾華松、林永謀、施文森、楊慧英、孫森焱、陳計男、吳 庚、王澤鑑出席,秘書長楊仁壽列席。會中通過之解釋文、解釋理由書及賴大法官英照提出之協同意見書,均經司法院以院令公布。
 附(一)賴大法官英照提出之協同意見書。
  (二)本件夏允方聲請案之事實摘要。

釋字第五六三號解釋事實摘要
聲請人夏允方為退學事件,認行政法院八十八年度判字第三四九0號判決所適用之國立政治大學研究生學位考試要點第二點及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碩士候選人資格考試要點第四點,增加學位授予法第六條第一項所無之限制,侵害聲請人之受教育權,有違憲法第二十三條法律保留原則之疑義,爰聲請大法官解釋。

   協同意見書             賴大法官英照
大學自治之相關問題,與高等教育之發展及學生切身權益之維護息息相關,近年來爭訟不斷,廣受各界關注。本院曾作成三號解釋,闡明下述意旨:
一、大學法施行細則授權教育部邀集大學相關人員研訂大學共同必修科目,逾越母法規定,係「增加大學法所未規定之限制」,違反憲法第二十三條之法律保留原則(本院釋字第三八0號解釋)。
二、大學對學生所為退學或類此之處分,學生於用盡校內申訴途徑,未獲救濟者,得依法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本院釋字第三八二號解釋)。
三、大學於教學研究相關範圍內,就其內部組織享有相當程度之自主權。大學法第十一條有關大學應設置軍訓室並配置人員之規定,有違憲法保障大學自治之意旨(本院釋字第四五0號解釋)。
本於上開解釋之基礎,本件解釋進一步指明大學學生之畢業條件及退學相關事項均屬大學自治範圍。法律有關頒授學位之基本規定,並未限制大學為確保學術品質,在合理範圍內所增訂之資格條件。法律對於學生退學有關事項雖未設明文,亦不妨礙大學依其所訂章則對學生施予退學處分。本件解釋對於闡明大學自治之意涵,自有相當程度之助益。茲再說明數點如後。
一、本件解釋明確宣示大學自治受憲法制度性保障,國家依法律對大學之監督,應符合大學自治原則。在大學自治之範圍內,立法及行政措施之規範密度,均受限制。大學法第一條第二項:「大學應受學術自由之保障,並在法律規定範圍內,享有自治權」,將大學自治限縮於「法律規定」範圍之內,自非妥適(註1)。
二、大學有關學生退學之規定,不論係基於學業成績未達標準,或因品行表現有顯著偏差,各校均行之有年,對於維持學術品質,健全學生人格發展,誠屬必要之措施。本院釋字第三八二號解釋指明:「受理學生退學或類此處分爭訟事件之機關或法院,對於其中涉及學生之品行考核、學業評量或懲處方式之選擇,應尊重教師及學校本於專業及對事實真象之熟知所為之決定,僅於其判斷或裁量違法或顯然不當時,得予撤銷或變更」(見解釋理由書末段),將「品行考核」及「學業評量」所導致之退學處分並列。本件解釋亦同此意旨。引發本件解釋之事實雖為「學業評量」之退學處分,惟相關解釋原則仍一體適用於「品行考核」之退學處分。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明定發展國民道德為教育文化之目標,大學法以提升文化為大學宗旨之一,而教育基本法則明定培養健全人格為教育之一項目的。大學教育誠宜德育與智育並重,俾免因德育之偏廢而影響學生人格之健全發展。此項意旨,值得主事者注意。
三、關於學生之退學事項,大學雖於合理範圍內有訂定規則之自主權,惟退學處分關係學生權益甚鉅,本件解釋特指明有關章則之內容應合理妥適,其訂定及執行並應踐履正當程序。大學法第十七條第三項明定,大學組織規程應訂定辦法,讓學生代表出席校務會議及參與訂定獎懲有關有關規章之會議,並建立學生申訴制度。此項規定仍具相當彈性,使大學得在保障學生權益之合理範圍內,就不同之退學事由設計不同之程序。例如因行為顯著偏差之退學處分,牽涉違規事實之調查,證據之採認及情節輕重之衡量等,與因學業評量之退學處分所涉之專業認定仍有相當差異,大學自得衡量事物之性質適用不同之程序(註2)。
四、本件解釋以教育基本法為基礎,肯認學生之學習權及受教育權應受國家保障(註3)。受退學處分之學生於用盡校內申訴途徑,未獲救濟者,得依法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本院釋字第三八二號解釋)。大學據以做成退學處分之有關章則,應受正當程序之制約,並接受司法審查,以維護學生之合法權益。大學自治之保障,自無回復大學與學生間「特別權力關係」之意涵。

註1:參閱陳新民,大學自治的保障與極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憲政類090-046號,2001年8月13日,頁3至4;黃昭元,二一退學制度的憲法爭議,收錄於新世紀經濟法制之建構與挑戰,2002年9月,頁81,99至101。

註2:參閱Board of Curators of University of Mo. et al. v. Horowitz, 435 U. S. 78, 86 et seq., (1978) ; Cafeteria Workers v. McElroy, 367 U.S. 886, 895(1961).

註3:本院釋字第三八二號解釋所謂﹁人民憲法上受教育之權利﹂,是否指人民受大學教育為憲法所保障之基本權?該號解釋並未說明;學界曾有廣泛討論,惟見解不盡相同。有肯定說,有否定說;肯定說又有認為屬憲法第十五條工作權者,亦有認為屬憲法第二十二條之權利者,迄無定論。參閱陳新民,註一文;林明鏘,大學自治與法律保留,月旦法學,77期,2001年10月,頁162以下;陳愛娥,退學處分、大學自治與法律保留,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7期,2001年10月,頁81以下;法治斌,獨立於大法官解釋外之司法審查,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9期,2001年12月,頁47以下;董保城,大學自治與退學處分之法律保留,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9期,2001年12月,頁74以下;李建良,大學自治、受大學教育權與法律保留原則,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9期,2001年12月,頁33以下;周志宏,大學自治與強制退學制度,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9期,2001年12月,頁54以下;李惠宗,從學術自由及大學自治行政權論大學退學制度之合憲性,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2期,2002年3月;黃昭元,註一文。
 從第三八二號解釋之內容及會議討論過程觀察,重心係置於應否打破特別權力關係之問題上;至於所謂﹁人民憲法上受教育之權利﹂,並未多所著墨,因而亦未釐清其內涵。
回到頁首